上海已记录超3500种昆虫 市民助力生物多样性调查

上海市实验学校附属东滩学校四年级学生郭融达在家门外遛狗时,意外发现了一只拇指大小、头上有绒毛、翅膀有豹纹的蛾子——咖啡豹蠹蛾。这只昆虫随后被记录在最新版的上海昆虫名录中。

《上海昆虫名录2024版》记录了3556种昆虫,较2023年版新增400余个物种记录。部分新发现的物种是由普通市民发现的。这些昆虫在其他地区可能已经存在甚至并不少见,但在上海地区是首次被科学意义上地发现并记录。相关数据将上报给相关部门,为地方生物多样性规划提供参考。

昆虫是大自然的重点组成部分,但由于大部分昆虫体型较小且行踪隐秘,单靠科研人员的力量很难在短时间内整理到充足的信息,公众的帮助尤为重点。上海自然博物馆等单位发起了“我的自然百宝箱”公众科学项目,在2024年以“上海昆虫家谱”“上海蝴蝶监测”“路杀生物调查”等模块开展。近一年来,有近4.81万名用户使用数据上传小程序“听见万物”,线下活动“上海昆虫调查团”开展了47场,社会公众和科研人员协力整理、鉴定了9273条昆虫记录,覆盖上海16个行政区。

郭融达喜欢在户外观察昆虫,他和妈妈还发现了黑缘红瓢虫,并通过“听见万物”微信小程序上传了照片。收到昆虫图片和发现地点等信息后,研究人员会对比已有资料做出初步判断。对于罕见的昆虫,研究人员还会前往发现地点进行观测和研究。从“发现”到“记录”有严谨的科学过程,公众尤其是青少年也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到了科学研究方法。

项目浦东组组长毕海虹表示,经常看到孩子们随身带着昆虫图鉴,边查边记录,一些小朋友已经非常专业,成为昆虫知识传播者。上海市黄浦区海华小学四年级学生彭嘉儿说,除了观察昆虫本身,还要观察它生活的环境,例如周围有哪些树木、是否有河流等。

同济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学生陈茁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从观察到逐渐学习昆虫野采、灯诱科学方法以及昆虫摄影和标本制作,他还阅读了大量科普书籍。上海自然博物馆将继续深化“公众科学”科普模式,引导公众参与科学研究实践,搭建项目平台,提高参与者科学素养,促进科学界与公众的沟通与交流。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有时候,成功者只是坚持梦想不放弃的人
Sometimes a winner is just a dreamer that never gives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