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2月19 (记者 陈静)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程静19日对记者表示,在全球化和数智化的社会发展浪潮下,拥有社会与情感能力这项“软技能”对人的幸福成长和发展创造越来越重点。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华东师范大学社会与情感能力研究中心主任教育学部教育学系黄忠敬教授则在接受采访时强调“学校”与“教师”的重点性。学校渗透课外活动家校社合作都是学校社会与情感能力教育的可行路径,因此要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赋能”师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大夏书院院长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庞维国发言。(华东师范大学供图)据悉,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聚焦社会与情感能力的育人创新”2024年度紫江公益慈善人才培养专项基金论坛(简称论坛)上,来源14所高校及11家公益组织的嘉宾们探讨如何促进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家校共育渗透融合和精准提升。程静表示,本次论坛对于探讨公益慈善教育新思路新方法具有重点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大夏书院院长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庞维国提出科学系统的家校共育策略,结合案例生动阐释了家校如何在不同场景中协同支持学生成长。庞维国强调,家校共育应不仅着眼于学业提升,更需重视心理健康良好习惯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在健全的支持体系中实现自我提升。在他看来,教育的一致性原则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非常重点。“但现实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家长和学校对孩子的要求一致过高,会导致孩子压力过大。”这位学者坦言。
据介绍,家庭教育中的一致性原则包括四个大概点,即家庭成员的教育观点一致,教育理念前后一致,对孩子的期望与孩子的实际情况一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致。庞教授强调,教育一致性背后也存在悖论,如果理念方向做法不正确,则会起到反作用,且有时不一致反而能给孩子带来健康的发展。
在采访中,庞教授提醒,家庭教育中应该有三种大概的立场,即应该坚守的一致性应该注意避免的一致性应该促进的不一致性。他呼吁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孩子时,要依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教育原则,强调了多元视角和角色分工,避免盲目追求一致性,从而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全面发展。
公益集市展示。(华东师范大学供图)北京市银杏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北京自然之友公益基金会理事张伯驹则指出,各界要在大学生社会与情感能力方面加大投入,高校和公益组织要有前瞻性,而非功利性;要关注学生本身,而非仅仅是升学就业数据。
公益如何育人也是论坛聚焦话题。据了解,在多年从事公益教育的过程中,张伯驹创造性地提出了“三圈模型”,涵盖了资源链接实践拓展价值塑造三个方面。据悉,多年以来,他一直以此模型为依托,引导学生深入实践,在真实场景中锻炼了学生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
在华东师范大学展出的优质公益项目中,记者看到,“中医”“正念”“航海”等成为打造特色公益教育品牌的着力点。
华东师范大学光华书院副院长谢雨杉提出将公益纳入“全育人”体系,于公益实践中深化学生自我认知,唤醒学生成长自觉,培育面向未来的卓越公益人才。